首页 > 症状 > 症状

荨麻疹
荨麻疹

荨麻疹也叫风疹块,荨麻疹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起病较急,皮肤突发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或苍白色、皮肤色;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泛发于全身,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

  荨麻疹是一种儿童和成年人均可得病的皮肤病,由于它的症状明显,患者的感觉清晰,所以它带来的危害一般也比较大,而且它还可以引发其它的并发症。在儿童中对于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者,需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有无过敏因素;对考虑感染因素引起者,需进行血常规和 C-反应蛋白检査,以进行有效的对因治疗。对于慢性患者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者, 可考虑进行以下检査如,便虫卵、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补体和各种自身抗体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检査,对于怀疑存在 IgE介导的食物变应原患者,可行过敏原 IgE检査。

  另外,荨麻疹可通过斑贴试验进行检查。斑贴试验是指用可疑的接触致敏物与皮肤接触以找出过敏原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非过敏性接触性荨麻疹的斑贴试验要在正常完整的皮肤上进行,而过敏性接触性荨麻疹的斑贴试验应在划破的或原有湿疹化的皮肤上进行。最强的致非过敏性接触性荨麻疹的物质包括苯甲酸、山梨酸、肉桂酸、肉桂醛等。二甲基亚砜在封闭性斑贴试验时是一种强的原发刺激物。苯甲酸和山梨酸在通常的浓度(作为防腐剂浓度最高达0.2%)可引起速发性皮肤反应,从红斑到明显的接触性荨麻疹反应。

  荨麻疹的封闭式斑贴试验和常规的斑贴试验操作一致,而开放性斑贴试验有点不同,是用于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机制介导的接触性反应。方法如下:

  1、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0.1ml液体、乳剂或软膏置于5cm×5cm范围的皮肤上,15~60分中将受试物擦去。干的受试物如乳胶手套和无碳的拷贝纸用上述方法置于皮肤,然后加几滴水,以便与皮肤更好的接触。

  2、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将受试物置于1cm×1cm范围的皮肤上。一般常选用上背部皮肤。

  通常开放性斑贴试验的结果观察30分钟就足够了,结果可用风团、红晕、水肿及红斑的程度来表示。

来源资料:《新医学》 2003年 第5期

  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生活中荨麻疹急性的比较多见,一般可以诱发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疾病的食物包括巧克力,贝类,花生,西红柿,草莓,猪肉,奶酪,大蒜,鸡蛋,牛奶等。针对于荨麻疹的发病机制,通常包括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

  1.变态反应性:

  多数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休克毒素(anaphylatoxin)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最常见的变应原是血清制剂和药物如呋喃唑酮,青霉素,较少见的是微生物抗原,如链球菌,结核杆菌,肝炎病毒等,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荨麻疹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其次是激肽,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有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和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D2有关,前列腺素E有较强和持久的扩血管作用,可引起风团,前列腺素D2是产生肥大细胞激活的一种原始介质,当注射前列腺素D2时,会产生风团和红斑及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可能也是荨麻疹反应的介质,如白三烯含有慢反应物质活性,注射后可发生风团,有些荨麻疹的发生与伴有过多的纤维蛋白沉积或纤维蛋白溶解所导致的不平衡有关,增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血管活性作用,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发生风团。

  2.非变态反应性:

  (1)一些物质属组胺释放剂,进入体内后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或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5a等过敏毒素等使组胺释放而引起症状,如某些药物,包括阿司匹林,阿托品,吗啡,可待因,丁卡因,奎宁,多黏菌素B,肼苯达嗪,毛果芸香碱,罂粟碱等或某些简单化合物如胺,脒的衍生物,吐温80,阿拉伯胶等能降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cAMP而引起组胺释放。

  (2)物理,机械及精神因素,如受冷,受压,饮酒,发热,运动及情绪激动等可直接作用于小血管和通过内源性激素的改变而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3)毒素,蛇毒,细菌毒素,昆虫毒素,海蜇毒素等。

  (4)某些食物如水生贝壳类动物,龙虾,草莓,蘑菇等亦可活化补体而引起组胺释放。

来源资料:《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年 第12期

  荨麻疹根据风团时起时落,24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一般诊断并不难。但是,荨麻疹需和丘疹性荨麻疹及多形红斑相鉴别,伴有腹痛腹泻者,应注意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鉴别,伴有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为严重感染的症状之一,血管性水肿须与实质性水肿如丹毒,蜂窝织炎及眼睑部接触性皮炎,成人硬肿病,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等鉴别,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根据以上所述几点鉴别。

  一、荨麻疹应与婴儿湿疹鉴别

  婴儿湿疹是指发生于婴儿期的具有湿疹特点皮肤损害,婴儿湿疹可包括婴儿异位性皮炎,但异位性皮炎不能等同或取代婴儿湿疹,婴儿湿疹包括婴儿接触性皮炎;脂溢性和擦烂性婴儿湿疹;婴儿异位性皮炎。

  二、荨麻疹应与血管性水肿鉴别

  血管性水肿为慢性,复发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的大片局部性水肿,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同,只是血浆是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的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中渗出而进入到周围疏松组织内而引起。

  三、荨麻疹应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荨麻疹样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长达24~72小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病理检查为破碎性血管炎改变,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来源资料:《皮肤病与性病》 2015年 第1期

  慢性荨麻疹是因为接触了可引起过敏的食物、花粉、药物等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方法比较多,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时间长,且易复发;而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有独到的见解,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则如下:

  1、排毒:中药排毒效果较好,能使血液中毒素迅速排出,恢复皮肤正常的血液循环,加快遭到破坏的血管网修复,为皮肤提供充足的营养,使皮肤健康润泽。

  2、凉血: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能彻底清除体内的湿热瘀毒,还能调理人体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疾病愈后不易复发。

  3、止痒: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处皮肤经常瘙痒难耐,而中医通过全面调节过敏体质,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能快速起到止痒消斑的作用。

  4、修复: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不光能使风团迅速消失,还能有改善皮肤微循环,加快皮肤新陈代谢,修复皮损,祛除病变组织,增强细胞活力,促进皮肤再生,重建肌肤组织平衡。

  二、荨麻疹的预防措施如下:

  1、保持健康心态,提高身体抵抗力。

  慢性荨麻疹的发作和加重,与人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保持一种清心寡欲的心态,可以使人体气机调和,血脉流畅,正气充沛,久而久之荨麻疹自然会消失在无形中。

  2、注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过敏。

  在临床中。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多粘霉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等等。某些中成药如感冒清、牛黄解毒片等也可导致过敏引起荨麻疹的发生。当你在服用多种药物而怀疑荨麻疹是由其中一种药物引起时,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停用所服的药物。

  3、注意饮食,避免诱因。

  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部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几率。

来源资料:《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年 第3期

以上症状都不是您要找的? 试试症状自查工具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