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症状 > 症状

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
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

黄疸的重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 1.7~17.1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mol/L。当总胆红素在34mol/L

  肝胆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通常会导致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常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胆管炎常出现中高热,肝癌者亦常因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发热。另外患者如果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皮肤瘙痒、体重改变、尿、粪颜色的改变等症状,考虑到有患上黄疸的可能,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对于造成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的检查方法有肝、胆、脾CT检查 、血液检查 和便常规检查。肝、胆、脾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肝、胆、脾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血液检查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是指“通过血液分析检查,确定人体贫血、胆固醇、糖尿病、各种感染、肾功能、钙、肝功能、血液疾病及躯体异常等情况的检查。它是医院最常见的化验内容之一。血液检查应由医嘱指定,医生使用检查结果明确或支持诊断,监督或决定治疗手段,并对未确定的病情作出筛查。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年 第5期

  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常见于黄疸,引发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的黄疸按病因病理学分类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等。溶血性黄疸是指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时,生成过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能力,致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是指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或)肝小叶结构破坏,致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从分子细胞学上是指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减少,以及胆汁流淤滞和浓缩。肝内胆汁郁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同时存在,其产生机制颇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肝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肝细胞质膜由液态双层类脂镶嵌蛋白质(载体、受体、结构蛋白和酶类)所组成,质膜上磷脂与胆固醇的含量有一定比例,以维持正常的膜微粘度和膜流动性,与载体移动和Na+-K+-ATP酶(钠泵)活性的关系至为重要。胆汁的生成和分泌以及胆汁溶质的转运和出入肝细胞,取决肝细胞质膜结构及其功能的完好无损。氯丙嗪、雌二醇、石胆酸、内毒素和缺氧等引起肝细胞损害时,均可使质膜胆固醇含量增加,并使膜流动性和钠泵活性降低,致胆汁分泌和胆汁流量减少。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2年 第1期

  新生儿很容易出现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的症状,这是新生儿患有生理性黄疸的表现。此外,针对患者黄疸有可能是先天性的因素,对此要对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接触史、家族史、过去病史以及新生儿母亲的妊娠史、饮酒史与患者病程一同做出详细的诊断。关于年龄与性别的诊断包括婴儿期常有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青少年以病毒性肝炎多见,中老年者常应考虑胆石症、肝硬化及恶性肿瘤等。接触史的诊断包括肝炎患者接触史、输血史、服药史及不洁食物食用史等。家族史的诊断包括主要为肝炎及各种遗传性疾病家族史。过去史病史的诊断如结石史、肝胆系统手术史等。妊娠史的诊断如妊娠期常合并肝功能异常,并可出现妊娠相关性黄疸,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饮酒史的诊断意义为对酒精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帮助。病程如胆石症黄疸常性发作,肝硬化、恶性肿瘤所致黄疸发生较慢,呈进行性。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年 第2期

  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通常出现在黄疸患者身上,治疗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就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然而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尤其多见于肝脏、胆系和胰腺疾病。要对症治疗。新生儿黄疸应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光疗措施。24~72h,出院前出现黄疸者至少要检查1次血清胆红素,出院后48h应于社区或医院复查胆红素,以监测胆红素水平。黄疸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酶诱导剂治疗、抑制溶血过程和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等,概括如下。

  1. 一般治疗:如存在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应给予对症治疗。

  2.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od),分3次口服。

  3. 抑制溶血过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一般用于重症溶血症的早期,用量为1g/kg,4~6h内静脉滴注。

  4. 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一般用于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用量1g/kg加葡萄糖液10~20ml静脉滴注;也可用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每日1~2次。在换血前1~2h应输注1次白蛋白。

  由于黄疸病人会出现皮肤呈黄绿或绿褐色,令人憔悴,因此提前预防比较重要,首先要做到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另外,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发病之后的预防要对其食具,用具加以清毒,将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来源资料:《肝胆外科杂志》 2005年 第2期

热门关注